数智赋能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陈凌2025-07-14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其中之一是“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厚重、文脉悠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非遗数字化正在成为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坚持科技赋能文化繁荣发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让中原非遗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提高保护能力,持续增强非遗传承力量。推进数字化记录工作。建立数据标准体系,结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行业标准,制定符合我省特色的地方标准,系统推进数字资源的采集和著录,提升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新技术应用,通过智能影像、三维建模、数字孪生技术等多种手段对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呈现,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精准高效的数字支撑。凝聚多方力量参与数字记录,组建由民俗学家、技术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团队,鼓励摄影爱好者、视频创作者、文化志愿者开展记录工作,提高记录效率和成果质量。

  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加快对非遗有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实物资料进行数字化建档,搭建覆盖全省的大数据体系,优化分类编目和检索查询等功能。推进数据整合、互联互通,破解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存在的信息孤立、数据壁垒等问题,强化信息开放共享,实现公开数据的畅通流转,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2024年,我省全面完成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共梳理出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建立了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完善数字资源知识图谱,拓展“河南非遗一张图”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将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单位、专家学者和社会机构关联起来,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智慧管理、内涵挖掘、活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保障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推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充分发挥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设在河南的优势,联合沿黄省(区)推进黄河流域非遗数字化建设,加大对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传承利用。强化资金支持,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对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实践等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非遗数字化工作。壮大数字人才队伍,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升非遗产业质量。坚持创新驱动。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近些年,河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通过产业蝶变让非遗获得新生。要构建完整价值链,成立河南非遗产业联盟,联动非遗传承人、设计机构、生产企业、电商平台,打通“创意孵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各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打造龙头型、链主型文化企业,联动非遗传承人、设计机构、生产企业、电商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协同创新,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优化供需匹配。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推动供给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方面以有效需求牵引供给,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分析市场现状和消费趋势,聚焦牵动性强、增长空间大的消费领域,不断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提供更多符合消费者期待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以高水平供给创造需求,提升产业供给质量与消费需求层次的适配性,用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激发市场新需求,引领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跨界融合。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场景复原、互动体验等手段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场景,有机融入景区、街区、度假区、商圈“三区一圈”,赋能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创新发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要创新表现形式,加强非遗项目与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网络视听、数字文创等新兴产业的跨界合作,凭借时尚设计、跨界植入、元素转化赋予非遗现代审美和时代内涵,在多元融合中促进活态传承,实现从“地域性”到“破圈层”的跨越,带动新潮流和新风尚,扩大社会可见度。

  激发传播效能,不断扩大非遗品牌影响力。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自主品牌,依靠技术迭代、创意赋能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精品。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运用数智技术激发创意创新,讲好非遗故事,塑造差异化优势,满足消费者对于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等的多重追求,提高品牌溢价。促进品牌联动,借鉴近年非遗与时尚、潮玩、服饰、彩妆、茶饮等领域知名品牌联名的成功经验,通过创意共振、内容共享、渠道嫁接推进产品创新、品牌焕新,营造复合型体验,拓宽受众人群。

  打造标识符号。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系统梳理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形成“河南非遗精神研究”“中原非遗思想体系”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为提炼、阐释、传播非遗标识符号提供理论基础。构建标识体系,围绕少林功夫、太极拳、豫剧等特色非遗项目,打造具有创新力、表达力和感染力的形象标识,并依托“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四大文化IP,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建立起更广泛的符号认同、价值认同。将非遗标识符号嵌入文旅场所、节庆活动,纳入入境游公共标识系统,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提升衍生品开发创新能力。

  构建传播矩阵。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深度与权威性方面的优势,结合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与互动性方面的长处,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融互通、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的场景,通过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的宣传推广,推动传播从“单向输出”向“精准触达”升级。拓展数字化渠道,推进非遗项目“走出去”,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绚烂多姿、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创作更多兼具非遗特色和全球传播力的文化出海“新三样”(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创造数字时代中国文化的新标签、新品牌。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统筹:宋鸿博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