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结合”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赵康廷 张祁添2025-07-14

  文化,是国家之灵魂、民族之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实践路径,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两个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升华,更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源泉,对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党的百年历史逻辑中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文化使命是其重要使命之一。近代以降,随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化面临存续性危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危乱、民族危亡、文化危机的特殊关头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文明格局中争取并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国新的文化体系,解决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建问题。这种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与自觉担当,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质。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根植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演进之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整体上是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使命是“破立结合”,打破旧文化秩序;“固本培元”,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实现“文化翻身”,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提供思想共识和价值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人实现“富起来”的时代。党的文化使命聚焦“兼容并蓄”,既吸收外来文明,又重构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开放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代,整体上来讲是中国人进入“强起来”的时代,文化使命升级为“复兴引领”,既要以文化自信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更要以中华文明智慧为世界贡献解决方案,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变迁的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变”与“不变”。“变”的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文化使命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调整;“不变”的是党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视,以及通过文化建设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战略定力。

  “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要求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阐明了“两个结合”的运动规律和成果形态,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两个结合”为新的文化使命奠定了全新的起点。“两个结合”之“名”是新时代才明确提出的,但“两个结合”之“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者的结合,打破了文化发展的桎梏,创造出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为新的文化使命提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新的文化使命本身蕴含着“两个结合”的要求。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的“文化”不是别的什么文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两个结合”中生成的,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本身也就内含着“两个结合”的要求。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内涵,找到实现文化使命的正确道路。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方法论。“两个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具体表现。“第一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第二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两个结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叙事,是回答时代之问的行动指南。“两个结合”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关于思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历史运动规律的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两个结合”实践得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进行得顺利、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事业就发展得顺利。

  以“三位一体”主体性实践推进“两个结合”

  在新时代坐标系下推进“两个结合”、担负文化使命,本质是深刻的主体性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大众形态,内在要求其结合主体呈现为政治主体、学术主体、大众主体的“三位一体”结构。唯有三大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方能形成强大的结构性合力。

  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推进“两个结合”的政治主体,做到有权不能任性,着力强化领导力与整合力,奠定“结合”之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超越“权力任性”,在政策制定与国家治理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有机结合,发挥顶层设计、组织动员、资源整合的核心功能,系统化、制度化推动“两个结合”落地生根。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推进“两个结合”的学术主体,做到有识不能妄言,着力深化阐释力与引领力,激活“结合”之思。作为学术主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坚守学术自觉,克服“话语任性”,以历史纵深总结“结合”经验,以理论穿透力阐明“结合”的逻辑必然与实践路径,以前瞻视野探索原则方法,揭示文化发展规律,回应时代课题,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学术主体要积极传播“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推动理论走向大众,提升全社会对“两个结合”的认知和理解。

  广大人民群众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大众主体,做到有劲不能蛮干,不断增强认同力与实践力,实现“结合”之融。“两个结合”的生命力最终植根于大众实践。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强大众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鼓励大众在实践中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将“两个结合”的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中,从“日用而不察”的感性层面跃升至“察而用之”的理性自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1日第12版)

  统筹:宋鸿博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