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更是党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各环节,夯实国家治理基层基础,提升治理能力,健全治理体系。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够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治理方向正确、资源整合高效、政策落实有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各方力量有机衔接、各负其责、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各类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建设好村为民服务中心等重要阵地,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不必要的会议、检查和烦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治理的坚实力量。要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密切党群关系,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治理理念、机制和方式,切实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基层治理始终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以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第一标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民生难题。要转变治理理念,做到心中有民、行动为民,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推进走访联系群众常态化,建立民意收集“直通车”,拓宽反映渠道,做到有诉求必回应、有问题能解决。要完善协商议事机制,积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汇聚群众智慧,增强治理的透明度和认同感。基层干部要善于把“问题清单”转化为“责任清单”,建立问题发现、交办、处置、反馈、评估的闭环管理流程,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同时,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让基层治理真正惠及民生,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多元共治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基层治理涉及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和复杂多样的问题,传统单一的治理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治理活力,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建设村(居)民议事会、网格议事等多元协商议事平台,引导驻区单位、村(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志愿者、物业企业等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基层事务协商共治。要健全政社合作机制,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制度安排,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要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培育更多品牌公益项目,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要创新推动“五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协同发力,加强服务力量和资源整合,提升基层治理的协同性和整体效能。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畅通参与渠道、健全协作机制,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协同有机衔接、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数字赋能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基层治理面临服务对象多、治理事务繁、问题类型杂的挑战,传统治理方式在信息传递、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就要从这些最现实、最具体的堵点入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突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共享,让治理资源在“指尖”集成、在“网上”联通。要建设高效便捷的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提升基层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要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调处、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深入应用,不断增强治理的精准性、预见性和协同性。还要注重技术应用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机制,防止“技术决定论”偏向,确保数字赋能始终服务于人民。通过强化数字化赋能,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更好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队伍建设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当前,一些基层地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着力破解基层“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坚持把政治标准和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完善选拔培养机制,注重在村(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等一线发现、培养、使用人才。要推动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合理设岗、科学定编,优化基层用人保障;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基层挂职任职,推动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的有机结合。要加强针对性培训,注重法律法规、群众工作方法、社会治理能力等重点内容,提升基层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群众的本领。要健全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既强化日常监督,防治“微腐败”,又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切实解决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等问题,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能力过硬、凝聚力强、战斗力足的基层治理骨干队伍。
(作者分别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8日第12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