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其中将“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放在首要位置,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全国重要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战略定位,对河南坚定信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位指导。这为农业高校躬身入局农业强省建设、更好担负责任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农业高校发挥优势特色、更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与重要舞台。
深刻理解农业高校在农业强省建设中的责任使命
农业高校在乡村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重大使命。建设农业强省,更需要农业高校发挥优势特色,赋能“三农”工作。
从本质看,农业高校服务农业强省建设具有理论必然性。农业高校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必然与其他组织共生发展,对社会贡献利益。无论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考虑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利益以共生发展,还是基于社会责任理论的考虑责任使命以服务社会整体公共利益,高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服务包括乡村振兴在内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强省,必然需要人才与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而人才与科技源于教育,源于高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农业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载体,不仅要明晰农业强省建设中的“应为”和“能为”,更要把握需求,做到“应为尽为”“主动作为”,基于高校本质功能,主动融入服务农业强省建设。
从历史看,农业高校服务农业强省建设具有历史必然性。从1862年美国赠地学院的兴起,到19世纪后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再到现代欧美发达国家大学以科研为己任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大学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他赋性—响应性—内生性”的历史责任演变。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式人才配给、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引导式人才与技术服务、当前的全面融合式共生发展三个阶段,高校越来越主动地融入国家与区域战略发展布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农业高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农业高校必须锚定强农兴农,承担引领发展、供给要素、塑造文化、促进善治的历史责任,勇担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使命。
从实践看,农业高校服务农业强省建设具有现实必然性。高校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要力量。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高校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农业高校依靠丰富的学科门类,为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提供培养平台与服务基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级各类适用人才,依靠丰富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技术创新提供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对涉农高校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涉农高校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殷切期盼。农业高校必须积极投身农业强省建设实践,才能更好践行使命、不负重托。
精准定位农业高校在农业强省建设中的角色作用
高校一直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农业高校只有在农业强省建设中找准定位,方能有所作为。
成为卓越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是第一资源。农业强省建设既需要院士级科学家开展理论创新或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工程师与经理人推动成果转化,更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生产实践。随着农业基因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转型加速,需要大量的拔尖创新型、跨界复合型等卓越农林人才。在农业强省建设中,农业高校亟须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以产业需求为锚点,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育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林人才,成为卓越农林人才培育的主阵地,以高素质人才供给支撑和服务农业强省建设。
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开发新品种促进种业自立自强,还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农业强国,科技创新始终发挥重大支撑作用。随着农业强省建设进程加速,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健康营养成为主色调,农业科技创新更需发挥“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农业高校集聚国家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队伍,一直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农业强省建设中,农业高校亟须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引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产业需求,变单点突破为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前沿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农业强省建设。
成为农业社会服务的主力军。社会服务是重要辅助。无论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助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还是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社会服务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扩散、人才下乡等方式,一直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随着农业强省建设进程加快,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成为主要任务,对技术与管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要求高校社会服务要从“辅助性角色”转变为“主导型力量”。在农业强省建设中,农业高校亟须从“单一技术推广”转向“多元协同赋能”,不仅要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助力者、农业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而且要形成规模效应,成为农业科技与政策服务的生力军,以系统化的适用技术与高质量的咨询建言服务于农业强省建设实践。
成为优秀农耕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传承创新是内核。无论是对传统农业技艺的传承,还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文化基因、生态智慧和创新源泉,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对农业农村发展都具有深层次的支撑作用。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追求精神文化愉悦越来越成为消费主流,对农耕文化的开发与创新需求越来越大,要求农耕文明从“隐形传承”转向“显性驱动”。在农业强省建设中,农业高校作为农业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地,不仅要继续承担农耕文明传承者和创新者的使命,而且要承担“多元价值创造”的使命,成为优秀农耕文化的创造者,推动农耕文化真正成为农业强省建设的战略资源。
奋力展现农业高校在农业强省建设中的担当作为
农业高校在服务农业强省建设中具有专业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成释放教育、创新、应用、文化潜能,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以融入农业强省建设为契机,优化发展总体布局。农业强省建设为农业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农业高校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上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回信的嘱托,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和学科建设这个关键,通过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工作提档升级,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者,农业科学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引领者,力争在服务农业强省建设中更加出彩。
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大优质人才供给。适应农业强省对卓越农林人才的需求,在本科专业、硕博学位点建设上优化结构,在培养模式上变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优化本科专业布局。适应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基因化、营养化发展趋势,以农工、农理、农文、农医等交叉融合为方向,增设新兴交叉学科、未来农业学科的本科专业,加快建设一流的涉农优势学科专业。二是优化硕博学位点布局。顺应农业强省建设对院士级领军人才以及工程类专家需求增长的趋势,申设生物与医药、食品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农业人工智能等涉农理工类博士点,并按需提升已有硕士学位点发展水平。三是以融合融汇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耕读教育,善用社会大课堂,将实践能力提升贯穿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各个环节,强化专业、就业、创业、产业“四业融通”,培养一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复合型实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以基础前沿科学研究为关键,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建设农业强省首要在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关键在于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一是发展农业科技,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育种与数智科技,做强粮食、畜牧、特色农业、制种育种等基础能力“强”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生物与环保科技,做大生物基肥与缓释肥、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新材料、生物质能源等减灾抗逆“韧”的绿色农业产业;发展营养与工程科技,做大细胞工厂、植物基食品、数字食品、功能食品等功能结构“精”的未来农业产业。二是部署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强化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利用中原农谷建设等有利契机,布局建设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建强用好省级实验室。以重大科技平台为载体,汇集国内外英才,组建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农业生物育种、作物光合作用、植物结瘤固氮、农业合成生物学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全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集成创新水平。
以优质高效社会服务为筋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高校人才与科技资源必须下沉一线,才能更好服务乡村。一是发挥人才密集优势,以科技人才赋能乡村。持续培养和推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科技特派员(团)、科技副总、科技小院负责人等农业科技服务骨干力量,助力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下到乡村,更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更好助力“土特产”做大做强。二是优化成果转化渠道,以优异成果赋能乡村。创新校地企合作机制与模式,主动融入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主动融入地市县农业农村发展;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推行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和“先使用后付费”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引领”转型。三是建设成果转化平台体系,以示范推广赋能乡村。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后端转化”平台体系,降低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风险与成本,加速成果转化进程;探索构建学校、县区、村镇“三级协同”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好一批科技小院、产业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等平台基地,示范推广优秀成果。
以传承创新农耕文化为基础,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高校研究、创新和宣讲功能,传承中原农耕文化精髓,讲好中原农耕文化故事。一是加大中原农史研究。紧扣农耕文化主题主线,把乡村文化历史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结合起来,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新业态、新形态、新模式,传承和弘扬中原特色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示范样板。二是加大中原农学研究。加大中原地区特有的种质资源、水土资源的收集、鉴别和保护,探索数字化新时代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和弘扬中原农业文明。三是实施农耕文化宣讲行动。遴选并推荐一批通晓农耕文明史、善用多种宣讲方式的名师名家,建强一批文化宣讲平台,推介一批优秀成果,宣介一批榜样人物,全力弘扬中原农耕文化。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8日第09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